正法犹如一面镜子|Lisa老师每日分享(2020.12.18)

2020-12-17 22:18:36 667 Lisa

简体版(编辑:圆子校对:觀

女声朗读:AI 

男声朗读:朱师兄 点此进入

第一条

当你长时间修习,正念更加稳定时,自己会发现,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里。

如果我们的心只专注于感知外在事物,便看不到我们生生世世随身携带的法,随身的宝藏,都不知法的价值。反之,专注于感知自己的身心时,就会发现宝藏是你随身携带着,发现了内在的智慧宝藏,我们就发现了解脱之道,正法为依。

我们在用功的时候,当功夫渐渐凝集,可以专注在方法上时,会觉察到妄念。如果这时工夫还不是很稳定,就继续专注在方法上,让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。当我们的凝集力量愈来愈强时,觉照的工夫会比较敏锐,能观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它的作用。

平时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扰,以致做出决定时,往往都是烦恼、习气、躁动的力量作为心理的主流。在做出反应时,通常都是跟了情绪跑,也都是依习性、烦恼而做出反应的。因此,我们很容易制造流转的业,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动的力量与能观的作用。

当修定修到某个阶段,能观的作用会很强,心也会更专注更有力量而能发挥正念的作用,心力强可以改善你的行为意业,令心向善向舍而放下,以正法做为依止。反之,如果没正法作为依止,就会利用力量去进行一些非法恶业相应的事情与行为了。心在凝集时,力量会不断地加强,如果我们生起邪念,那个力量也是很强大的。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错的话,是因为他们只是修定而没有智慧引导其做出正确的抉择,因此,修定要具足正见。

心只有两条路,一条是慈悲喜舍的路,一条是贪嗔痴的路,行者自己也会知道的,因为心会做出反应也是自己的心。

 

第二条

在观察分析之时,我们要关注正确问题,且清楚自我观的实相,也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,我们在观察分析时才不会有误会。

佛陀希望我们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。在佛陀时代,有些问题佛陀不讨论,因为首先无益修行,再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,端看过人的经验,能否到达目标也是最重要的,只有佛陀了知实相,换句话说,“戴上墨镜,怎么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”。要彻底知道,就把眼镜拿下吧。第一,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为实体,但从书上或自己去观察,人乃由四大五蕴构成,组合而成的东西不可能是实体;第二,自我的存在必须是,自我是永恒不灭的;第三,自我的存在必须是,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。其实仔细去想想,这些条件实在很难成立,自我比较象是假设出来的。这些知识分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,常常持着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论,想与佛陀辩驳,大体上不外乎是:1、粗我,假设身体是自我,执着色为我;2、意所成我,假设心智是自我,执着受想行为我;3、无形之我,假设意识是自我,执着识为我。

佛教说有轮回,那谁在轮回?佛陀的教法分为两个层次,一是相对层次的真理,又称为世俗谛;一是绝对层次的真理,又称为胜义谛或真谛。

无我是站在真谛层次去看的,而有我这概念是属于相对层次,即使佛陀在说法时,也会用到“我”,如果在现象界不说“我”的话,听法的学生一定会搞不清楚。而轮回的理论也是相对层次的教法,因为众生还认同有“我”这个概念,认为有东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,因此,现代人都学世间法的多。要出世间,禅观,体证无常、苦、无我才是佛陀的正法。

 

第三条

要谨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吗?

如果行者已经习惯保持心的平稳和放松,一旦不善的念头入侵,你的心就会马上查觉这个剌客,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惫与不安稳,有些人认为必须先开展出自己的道德操守——戒律。因为戒律必须先于禅修,是禅修的基础。但是,应该怎么做才够?这个真的很难定义,同时从经典探寻答案,得到了一个很合理的解答。答案是,时间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与态度和动机,如果当下的心念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,并发愿守护一切众生,每次禅修时的发愿文和回向以有说明,那么在那一刻,你就可以开始禅修。当你坐下六根收摄时,戒定慧已经建立,假如你心中还存有伤害他人的心,那么即便是学了禅修,也无法达到更深的禅定-安止定,轻松安祥、轻安和深厚的洞察力、观智,因此,慎重发愿是必须的。所以,你必以真诚的心发愿、念忏悔文、回向,更发愿善护一切众生,在禅修前的一刻,念愿文也是有这种意义。

持戒、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齐并进的,三者密不可分。我们都有习惯将事物做切割,然而人生的每一个环节,甚至是个人与他人、他物的关系,实际上都互为依存,一位禅修者需要好好体悟这当中的因缘。

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像锁链一样环环相扣,你的所有行为不管是好是坏,都将影响你禅修的进展。这一个真谛,是生命觉醒的基础,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础。禅修是为了开展自己高尚的特质,得到解脱,止息烦恼,这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。如果你不诚实,总是法贪,想得到更多,许多修习者都有这些坏习惯,行者一定要记住,莫忘初衷。

念愿文的内容是怎么?谨守你当初修禅时的发愿和理想,然后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,在平时生活上,行为是否有违背你当初修行的意图?要清楚知道。

当能观的作用加强时,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观妄念,把妄念观得清清楚楚。而从妄念的流动中,我们可以看出自己的生活、个性和心,并进一步去调整它。然而我们要依什么来调整它呢?依正法。

正法犹如一面镜子般照着我们,自己的心意是向善向恶,自己也是知道的。但有了正法作为依据,我们在造恶业或起恶念时才知道这是恶法,心里因而产生不安,忧虑等种种的苦。但是,往往恶法炽盛时,我们会执苦为乐,无明在这时产生了,有些人在造恶业时会很快乐,还是可以做得很快乐。所谓的快乐,是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,所以认为那些恶法是正确的。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,虽然内心还是有一丝丝深细的不安,但已经被烦恼覆盖,从表面上得到了一种快乐的觉受,所以会继续做下去,无明就是不知、无知与愚痴,人在不知的时候,做了一些恶事还会很开心。

但当你开始禅修时,这些恶业就会出现障碍你了,疼痛、疾病、不安烦躁、纷飞的杂念、弄虚作假、加东西令身体抖动、摇摆身体等,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,都是无明在作祟。但自己也是知道的,无明本身不一定是恶,但是它很容易与恶法相应,如身心障碍者,无明会很重。当他的恶心所法生起来,会左右他的行为,我们有时也真的愚痴无明,不懂分辨是非,错的当成对的。

在生活中,我们真的会常常这样,在对与错之间,分辨不出来。因此,当你禅修了一段时间,你自己会有分辨的能力,正法会带着你走,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改变,你自己也会知道的,方向不正。

 

繁体原文:

第一条

正法為依,正法猶如一面鏡子

當你長時間修習,正念更加稳定時,自己会發現,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裡,如果我們的心只專注於感知外在事物,便看不到我們生生世世隨身攜帶的法,随身的宝藏,郤不知法的價值,反之,專注於感知自己的身心時,就会發現宝藏是你随身攜帶著,發現了內在的智慧宝藏,我們就發現了解脱之道,正法為依。我們在用功的時候,當功夫漸漸凝集,可以專注在方法上時,会覺察到妄念。如果这時工夫還不是很穩定,就繼續專注在方法上,讓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。當我們的凝集力量愈來愈強時,覺照的工夫会比較敏銳,能觀的作用也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。平時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擾,以致做出决定時,往往都是煩惱,習氣,躁動的力量做為心理的主流,在做出反應時,通常都是跟了情緒跑,也都是依習性,煩惱而做出反應的。因此,我們很容易制做流轉的業,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動的力量与能觀的作用。當修定修到某個階段,能觀的作用会很强,心也会更專注更有力量而能發揮正念的作用,心力強可以改善你的行為意業,令心向善向捨而放下,而正法做為依止,反之,如果冇正法做為依止,就会利用力量去進行一些非法恶業相應的事情与行為了。心在凝集時,力量会不断地加強,如果我們生起邪念,那個力量也是很強大的。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錯的話,是因為他們只是修定而沒有智慧引導其做出正確的决擇,因此,修定一要具足正見,心只有兩條路,一條是慈悲喜捨的路,一條是貪嗔痴的路,行者自巳也会知道的,因為心会作出反應也是自巳的心。

 

第二条

在觀察分析之時,我們要関注正确問題,亚且清楚自我觀的實相,也只有樹立正确的觀念,我們在觀察分析時才不会有誤會,佛陀希望我們將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,在佛陀時代,有些問題佛陀不討論,因為首先無益修行,再者沒有绝对确立的答案,端看过人的經驗,能否到達目標也是最重要的,只有佛陀了知實相,換句話說,戴上墨鏡,怎麼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,要徹底知道,就把眼鏡拿下吧,第一,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為實体,但從書上或自己去觀察,人乃由四大五蕴構成,組合而成的東西不可能是實体,第二,自我的存在必須是,自我是永恆不灭的,第三,自我的存在必須是,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,其實仔细去想想,这些條件實在很難成立,自我比較像是假設出来的,这些知識份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,常常持著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論,想与佛陀辯駁,大体上不外乎是1,粗我,假設身體是自我,執著色為我,2,意所成我,假設心智是自我,執著受想行為我,3,無形之我,假設意識是自我,執著識为我,佛教說有輪迴,那誰在輪?佛陀的教法分為兩個層次,一是相对層次的真理,又稱為世俗諦,一是绝对層次的真理,又稱為勝義諦或真諦,無我是站在真諦層次去看的,而有我这概念是屬於相对層次,即使佛陀在說法時,也会用到,我,如果在現象界不說我的話,聽法的學生一定会搞不清楚,而輪廻的理論也是相对層次的教法,因為眾生還認同有我这個概念,認為有東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,因此,現代人都學世間法的多,要出世間,禅觀,体証無常,苦,無我才是佛陀的正法。

 

第三条

要謹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嗎?如果行者已經習慣保持心的平稳和放鬆,一旦不善的念頭入侵,你的心就会馬上查覺这個剌客,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憊与不安稳,有些人認為必須先開展出自巳的道德操守,戒律,因為戒律必須先於禅修,是禅修的基礎,但是,應該怎麼做才夠?,这個真的很難定義,同時從经典探尋答案,得到了一個很合理的解答,答案是,時間不是問題,関鍵在於自已的發心与態度,和動机,如果當下的心念是,不傷害自己与他人,並發願守護一切眾生,每次禅修時的發願文和廻向以有說明,那麼在那一刻,你就可以開始禅修,當你坐下六根收攝時,戒定慧巳经建立,假如你心中還存有傷害他人的心,那麼即便是學了禅修,也無法達到更深的禅定,安止定,輕鬆安祥,輕安,和深厚的洞察力,觀智,因此,慎重發願是必須的,所以,你必以真诚的心發願,悔文,廻向,更發願善護一切眾生,在禅修前的一刻,唸願文也是有这種意義,持戒,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養應該是一齊並進的,三者密不可分,我們都有習慣將事物做切割,然而人生的每一個環節,甚至是個人与他人,他物的関係,實際上都互為依報,一位禅修者,需要好好体悟这固中的因缘,人生的每一個片段都像鎖鍊一样環環相扣,你的所有行為不管是好是壞,都將影響你禅修的進展,这一個真諦,是生命覺醒的基礎,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礎,禅修是為了開展自已高尚的特質,得到解脱,止息煩惱,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啊,如果你不诚實,总是法貪,想得到更多,許多修習者都有这些壞習慣,行者一定要記住,莫忘初衷,唸願文的內容是怎麼?謹守你當初修禅時的發願和理想,然後審查自巳的行為是否符合,在平時生活上,行為是否有違背你當初修行的意圖?要清楚知道。當能觀的作用加強時,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觀妄念,把妄念觀得清清楚楚。而從妄念的流動中,我們可以看出自巳的生活,個性和心,並進一步去調整它。然而我們要依什麼来調整它呢?依正法。正法猶如一面鏡子般照著我們,自巳的心意是向善向恶,自巳也是知道的。但有了正法做為依據,我們在造恶業或起惡念時才知道这是惡法,心裡因而產生不安,憂慮等種種的苦。但是,往往惡法熾盛時,我們会執苦為樂,無明在这時產生了,有些人在造惡業時会很快樂,還是可以做得很快樂,所謂的快樂,是他們的欲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,所以認為那些惡法是正确的。他們在做这些事情時,虽然內心還是有一絲絲深細的不安,但已經被煩惱覆蓋,從表面上得到了一種快樂的覺受,所以会繼續做下去,無明就是不知,無知与愚痴,人在不知的時候,做了一些惡事還会很開心。但當你開始禅修時,这些惡業就会出現障礙你了,疼痛,疾病,不安煩躁,紛飛的雜念'弄虚作假,加東西令身体抖動,搖擺身體等,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,都是無明在作崇,但自巳也是知道的,無明本身不一定是恶,但是它很容易与惡法相應,如身心障礙者,無明会很重,當他的恶心所法生起來,会左右他的行為,我們有時也真的愚痴無明,不懂分辨是非,錯的當成对的。在生活中,我們真的会常常这样,在对与錯之間,分辦不出来。因此,當你禅修了一段時間,你自巳会有分辨的能力,正法会帶著你走,但是,如果你冇任何改變,你自巳也会知道的,方向不正。


注: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,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,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,谢谢。